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生态农业

来源:未知 | 编辑:wk12 |点击:

bavaria-746564_640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生态环境要良好,生态在前,农业在后。而国内搞的许多生态农业,大都没有考虑生态要素。在理想的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农业中的各种元素是能够循环起来的,可以实现零污染,负排放。只有那些通过食物带走的元素,才通过合理施肥等措施来弥补,带走的越少补充的也就越少。对于害虫、病害和杂草的防治,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能够让大自然解决的问题,不搞太多的人工干预。一个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至少应当保持如下要素:
 
    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田是在自然生态基础上通过人类的努力改变来的,主要来自森林、湿地或者部分草原。有的改造时间漫长,如山东河南一带的农田就利用了四五千年,有些则比较年轻,如东北的松嫩平原,只有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美国的农田历史大多在两三百年之间,远远低于中国的农业开垦历史。其实,如果仔细观测,农田中还保留着很多自然要素的,如乡土树种、杂草、害虫、益虫或益鸟,部分大中型野生动物等,那些在偏远山区的农田自然要素更多。人类种植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是长期选育的结果;饲养的动物,如猪、鸡、牛等,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除了人类可食的物种外,农田多样性越丰富,其系统越稳定。
 
    二、农田湿地。农田湿地主要为鸟类或各种动物提供饮用水源,同时起到灌溉之功效。可惜的是,当前农田湿地消失严重。农村曾经的池塘、“涝洼地”,即使常年土壤湿润的地方也打不出水来了。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以前敲钟下地总也干不完的活,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庄稼活很快就不够干的了,土地遂显得紧缺,那些“涝洼地”就成了农民待垦的“荒地”了。他们深挖排水沟,并从远处运来沙土堵住泉眼,再垫上厚厚的土,湿地变干了。仅仅几年功夫下来,中国北方村子里的大小池塘“蒸发”了,季节沟渠也被整平了,河道两边的天然植。被也被砍光种上了庄稼和杨树,在城镇周围的土地则被沥青水泥封闭了。乡村土地多了,但湿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数多了。在全国范围内,乡村湿地的消失触目惊心: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因湿地消失,干旱几度由北方转移到鱼米之乡的江南,如2007年,鄱阳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万人遭受饮水危机。
 
    三、本地森林与农田防护林。本地森林是鸟类的栖息地,部分小型动物,没有这些庇护地,只有利用农药,昆虫传粉也困难。
 
    四、健康的土壤,高的有机质,少农药或零农药。有机质从最初的20%下降到1-2%,经历几千年,继续下降危险。有机肥的作用,下面专门介绍。
 
    五、没有农膜覆盖,去除病害。农膜短期提高效益,但是危害巨大。
 
    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生态条件越好,天敌昆虫和鸟类就越多,对农药的依赖就越小。在海南省澄迈县,我们发现当地种植咖啡基本不打农药,种植水稻仅打两遍农药,远低于内地农区(农区玉米打五六遍农药;果树打二十多遍农药)。即使当年澄迈县发展“零农药”造成30%减产,只要将价位提高50%,还是净盈利的,但由此带动的品牌效益,对餐饮业、服务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带来的正效应则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的生态学家已经掌握了“零农药”控制病虫害的生态综合防控技术。与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不断升级一样,生态农业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的。生态农业对病虫害防控,与化学农业的不同点在于: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健康的环境下,才能生产健康的食品;生态农业以预防为主,以增加作物抵抗力为主,不是待虫害爆发才控制,等庄稼生病了才看病。在山东农区,我们采取“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试验区彻底实行零农药、零化肥、零农膜覆盖,不用转基因技术,虫害控制量从开始时的0.45公斤/天(2009)下降到 0.02 公斤/天 (2012),每盏灯年捕获量从33.8公斤下降到 2.4 公斤,与此同时天敌鸟类如燕子、麻雀大量回归,瓢虫、食蚜蝇、螳螂等天敌益虫大量出现,害虫几乎没有机会对作物造成危害。我们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不同地区,即在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以及干旱区都进行了推广,涉及的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荞麦、苹果、茶、露天蔬菜如白菜、韭菜、萝卜、芹菜等,效果十分理想。如果在生态条件十分优越的澄迈县热带地区推广,从理论上讲应用前景会更好。
 
    在肥料方面,应当尽量使用农田的废弃物,利用人畜粪便或沼液沼渣。生产有机食品应当从最基础的有机肥来源抓起,而不是从有机认证抓起。有机食品认证部门应当严把认证关,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消费者应当正确理解有机生产过程投入大、用工多、产量低这个道理,优质必须优价。如果从这个要求来看,国内很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名不符实”的:他们生产蔬菜的空间是传统的塑料大棚,大量化肥和农药照常使用。
 
    有机食品是指按照国际有机食品标准要求,并通过独立机构认证的环保型安全食品。它包括一切可以食用的农副产品,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机原料,原料必须来自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是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二是有机过程,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三是有机跟踪,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档案记录;四是有机认证,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认证机构来认证审查。
 
    在上面四个条件中,最容易做到的是第四个,其次是第三个,最难的是第一个。为了让消费者心理上“满足”,商家往往愿意花大力气去搞所谓的“认证”和“跟踪”,而对有机原料和有机生产过程(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搞反季节、不搞转基因、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等等)则不愿意去花工夫。最关键的是,“认证”和“追踪”来得容易,且有更大的“蒙蔽”性,而认真遵守有机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则费工、费时、投入大、见效慢。
 
    生产有机食品应当从最基础的有机肥来源抓起,而不是从有机认证抓起。在种植区周围要有养殖区,养殖区周围要有种植区,人畜粪便可以通过沼气工程将能源提取利用,并经过杀(虫)卵灭菌等过程后进入大田生产。有机食品认证部门应当严把认证关,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消费者应当正确理解有机生产过程投入大、用工多、产量低这个道理,优质必须优价,否则如果你花的钱少,商家给你的肯定是“牌子真、东西假”的产品。有机食品生产是比更加严格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于这一点,有关企业必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