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朴门文化 > 朴门文化资料 >

在城市轻松拥抱绿生活——朴门让城市转型
时间:2015-07-17 13:42来源:未知 作者:wk12 点击:
朴门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工具
 
     2005年,英国的朴门永续设计推动者罗勃·霍普金斯(Rob Hopkins)忧心人类面临产油顶峰期(peak oil)来临,以及气候变迁将引起骨牌效应的驱使下,以朴门永续设计的伦理与原则发想出一个“转型城镇运动”(Transition Town Movement)。他强调,即使人类即将面临重大的危机与崩解,但却可将此时此刻视为前所未有的转变契机。
于是,转型运动的推动者开始带领着各社区、城镇居民共同拟定“能源匮乏期行动方案”(Energy Descent Action Plan, EDAP),从教育、健康、经济等方面的跨领域整合,来因应低碳时代的生活转变。这个由下而上的行动方案,期待让人们能够透过“回归在地(relocalization)”或称“再地化”的草根行动, 来扭转世界的走向,是一个强调正面行动、庆祝式的全球运动。
“渐进式朴门永续设计”(rolling permaculture),指的就是在现有的架构上,逐步地运用朴门永续设计在城市进行改善。先从局部的设计开始,用时间来争取足以进行总体规划的条件。转型期运动即是渐进式朴门永续设计所能发挥的舞台,而朴门永续设计则是人类社会转型的重要工具。
虽然一座理想的永续城市需要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双向努力,但在本书当中,我要分享的是每个人与每个社区都可以落实的永续生活行动,因为如果我们迫不及待想让世界变好,那就先从自己开始吧!
 
    城市种菜
 
【绿生活提案一】善用屋顶、阳台、畸零地生产食物
 
    从墨立森提出朴门永续设计以来,就一直强调:“朴门是有意识地设计与维护一个具有农业生产力的人为生态系。”因此,朴门永续设计其中一项核心策略,就是将食物生产的系统重新带回城市。
   近年来,各地的转型运动大力倡导在地饮食与在地经济。在地饮食运动,是创造以在地为基础、自我依赖的食物经济,从生产、处理、分配与消费,都足以提升某一地方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健康的整合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社区农园、食品消费合作社、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夫市集、种子保存团体,它是永续发展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在地经济模式。
城市人很少有机会“慎选”安顿自己的所在。因此,我们的住家跟办公建筑非常相似,有些人甚至不想有阳台,想尽办法将阳台整修成为室内的一部分。于是,在大城市中放眼望去,只有公园、有限的庭园、暂时荒废的畸零地……,这些点缀式的绿色空间而已。其实,阳台、屋顶、墙面与公园都是城市建筑与自然界交接的边界,它们可以是在地饮食运动的革命基地,也是生产食物的绿色工厂!
 
    在城市种植食物,无论对个人与社会层次都有许多意义。它是促进身心健康的直接方法,让大人小孩近距离接触自然,治疗城市人的心灵,把城市人从单一性、全球化的速食及塑胶文化中拯救出来。都市农耕行动也会引领人更关心环境品质。生产力高的城市农夫可以贩售产物,也可以交换作物,强化社区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中的作物也在发挥收集阳光与保水功能,还能够净化空气、为建筑物防晒和隔热,这些上天恩赐的空调设备完全采用无污染的设计,不好好善用它,实在没道理!
城市人如果能够重新学会生产部分食物,从消费者再次成为生产者,那就是渐进式朴门永续设计的大成功,是在地饮食运动的极致表现,也是为了能源匮乏期的未来做准备的重要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
 
【绿生活提案二】提升城市水源自主率
 
    我听过不少民众说,我们不需要收集雨水,因为台湾地区的全球降雨量排名向来名列前茅。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台湾被列为全球的缺水地区之一,分配到的人均雨水量仅达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原因是,在先天条件上,台湾的溪流多短而急促;又因高度水泥化的开发模式,使得后天保水不力,雨水快速地流入大海。
水资源的匮乏,被联合国列为最容易被忽略的环境危机。但城市便利的生活,容易让人忽略水源得来不易的事实。台湾降雨量多,是老天给我们的宝贵机会,表示台湾有收集雨水的潜力。
从高楼往下看,会发现台湾到处都是铁皮斜屋顶,目前这些铁皮屋顶多半只扮演着遮阳、防漏水这样的角色。收集雨水,可以让铁皮屋顶发挥更多功能,降低暴雨时洪患的危险,也提升城市人的水源自主性。
 
    我常想,当一座城市或整个国家,不再需要去淹没可耕作农地、适合居住的用地、荒野土地,甚至不用让原住民搬离安身立命之地,只为了建造长期来看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大型水库”,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番景象!
 
    近几年,我在各地进行收集雨水的设计与教学,其中两个雨水收集示范点分别是林务局管理的日式宿舍及社区中的油杉复育地。
 
    首先,我们在日式宿舍大门屋顶上设计了小巧的绿屋顶,也设计了一个小型的雨水收集桶。下雨时,雨水会先灌溉大门顶上的植物,过多的水则被收集到雨水桶中,提供平时浇灌与清洗之用。这套系统有两个水龙头,一个在宿舍内侧供住民使用,另一个则在围墙外侧,公路过的一般民众清洗脚踏车轮的泥泞或必要时洗手等等。
 
    公园也往往有极大的潜力用来收集雨水。在锦安里,有一座小公园空地被保留作为油杉保育地。油杉是一种冰河时期留下来的物种,从日据时代就栽种在锦安里台湾大学日式宿舍的周边。台北市油杉社区发展协会的职工,为了照顾树苗,得要定期浇水,但由于水压不稳定,浇灌起来多少有点不方便。得知社区的需求后,我们在油杉复育地上设计了两顿的雨水回收桶,收集围墙外邻家铁皮屋顶上的雨水。如此一来,志工可以减少使用马达打上来的自来水,省水又省电。
 
    我的设计概念是,在两座分开的屋顶中间设置储水桶,让收集量达到最大。另外,由于我们被告知最好不要碰触到围墙外住户的任何设施或屋顶,因此集水管是假设在木造支架上,而这些支架则依附在林务局空地的围墙上。另外,在两吨储水桶上方,以废轮胎设计了一个过滤网,防止一些杂物落入。
 
    两顿的雨水回收系统完成后,顺利地提供林务局浇灌空地上的植物使用。为了发挥最高的效益,雨水桶还用数个大轮胎垫高,如此就不需要另外加装马达,因为重力自然就会让水流泄出来,浇水时可以把水管放在一棵树旁约一分钟,同时间可以动手修剪附近杂草,待杂草整理完之后,再把水管轻轻拉移到下一棵树。一滴水都不浪费。如此一来,志工将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浇灌与除草两项工作,发挥最大的能源效益。
 
朴门小百科——雨水回收DIY
 

 
收集雨水并不难,主要考量因素如下:
在下雨时,观察家里有哪些地方的降雨会直接滴到地面,这些水往往是最容易收集的。
计算可收集的雨水量,如果是在屋顶收集雨水,通常是屋顶面积×年降雨量×80%
依据可收集的水量,来决定雨水桶容量、数量与放置位置。
设计满水时的泄水方法,例如引至另一桶,或浇灌盆栽。
为雨水桶做一个网盖来防蚊,并在桶子下方装上水龙头,就很好用了!
 
屋顶种菜
 
【绿生活提案三】用零废弃概念创造新资源
 
    一般人判断某项物品节能或耗能的标准,通常只会问会用掉多少电力。事实上,即使该项物品不需要用电,但在生产制造与废弃的过程中,都需要耗掉大量的能源才能够到达消费者的手上。
现代建筑多半具有高污染、高排碳、高耗能的特质。据统计,台湾建筑产业相关之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约占全岛总排放量的28.8%,其中建材生产能源占9.31%,住宅使用占11.88%,营建运输占1.49%。由此可见,人类为了要有一间自己的住所,不仅需要付出金钱,更要付出环境的代价。每栋建筑的一砖一瓦背后,都隐藏着看不见的能源消耗,因此利用旧建材、二手资源,以及使用当地的泥土,也是一种回收能源的方法。
 
    我的许多台湾朋友,这是多年来都已经知道我是个爱捡不爱丢的人。每当有人要丢东西,总会先通知我去寻宝。走在路上,我也总是打开雷达,搜寻可以再利用的二手物资,包括木料、可用的铁钉、玻璃、浴缸、乒乓球桌、桧木澡盆、置物架、柜子、植物、花器等等都不放过,还有我十年前捡的植物,有些至今也都还活着。
许多时候,捡来的东西不见得会马上用到,但因为我喜欢动手做,所以这些被丢在路边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帮上我的忙。确实,这十年来我已经用在路边捡的材料制作了大大小小的东西,包括十年前的第一个太阳能锅、工作桌、床、堆肥箱、阳台上提供植物攀爬的格栅、路边花台等等。这些物资,帮我省钱、省下地球资源。当我需要材料时,它们就在身边,也省去我外出采购的时间。
2006年,我在设计博仲法律事务所屋顶生态园的时候,在案主文鲁彬先生的支持下,当初的设计重点之一,是从原料、制造、运送、使用、废弃、处理等生命周期来看带能源,这也使得该设计跟一般的屋顶花园大不相同。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尽量减少购买新的物资,例如塑料花器。为了利用低环境负担、以及无毒的、二手仍堪用的材料,我花相当多的时间寻觅适当的材料,而且要确保承包工程的厂商也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就更马虎不得。例如施工的包商虽然知道我们指定无毒的二手建材,运来的却是在欧美与日本早就被禁止使用的防腐木料。退货与重新进货,都涉及吊车的租用、可能阻碍交通等细节,都是意料之外的小插曲。

 
    我从那次的经验发现,单纯从经费角度来看,使用二手建材并不见得比较便宜,因为二手建材通常需要较长的收集时间,而且需经过修缮处理,还要能够发挥创意使其真能发挥功能。然而,如果从所有物资的生命周期来看,使用二手与回收材料不但省去回收再制所要消耗的能源,延长物资的寿命也能够降低污染,从整体地球环境与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角度来看,二手与回收建材才是真正的经济。换言之,源头减量及延伸物品的使用寿命,持续再使用到真的不堪使用为止,还是比起回收再制来得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