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朴门文化 > 朴门文化资料 >

读《一根稻草的革命》有感自然农法
时间:2015-07-18 18:34来源:未知 作者:wk12 点击:

首先,很感谢无锡的小龚给我介绍了福冈正信的《一根稻草的革命》这本书。
     

1935年由冈田茂吉(世界救世教教主)成立的日本观音会在1939年发展出“无肥料、农药栽培”,1950年开始有“自然农法”之名,后来又被称之为“秀明自然农法”(EM技术则是冈田茂吉财团开发出来的)。而福冈正信所倡导的自然农作法则是基于绿色哲学(也就是中国老子的无为自然)。就所看到的资料而言,这二者之间方向是相同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区别(因为没有二者直接联系的相关资料,所以妄下断语),也许是哲学思想基础的差异吧。

我从小学识字后接触了庄子的故事起,就被那些故事吸引了,也许是和我天性中潜藏的某种东西产生了共鸣吧。此后又接触了一些禅宗故事、公案,又有了同样的感觉。于是对佛教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认识却都只是一些不成体系的零碎片段而已,因此断章取义在所难免,但影响最深的却是“心即是佛”。此后也因为近视练气功的缘故接触了一些道家的功法、资料,于是又再次一知半解。

记得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索也不时地油然而生。个人也从内向自卑转变到自信甚而自大,似乎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但有时却也感到迷惑。

看了几页《一根稻草的革命》,马上就感觉非常的亲切。刚好那几天也在看《中国禅宗演义》,而禅宗则可以说是以释为体,并融合了道、儒思想的一个佛教宗派。受这二者的影响,我头脑中原来零散的东西似乎逐渐清晰、系统起来,于是对社会、事物的看法也好像变成戴了透视镜看人一样。虽然在书没完整看完的时候,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整合而对情绪产生了影响,但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其实正是契合了“手表定理”,校正了一个“手表”并舍弃了其它多余的“手表”,从而不必再受无谓的干扰。

《一根稻草的革命》主张的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农作法,符合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追求的是精神的快乐而非物质无止境的满足。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自我实现这么几个层次。从道家的思想出发,似乎可以跨越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而直接进入自我实现的阶段,甚至于可以直接进入自我实现这个层次。当然这是以自然农作法保障了基本生理需求为前提;并且获得了博弈论上的平衡为基础,即该模式的存在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我看来,除了这首尾二种需求外,其他方面的需求给人带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弊大于利的。因为那些需求经过分解后,最终都归结为基本的物欲,而物欲则是没有穷尽、极限的,从而带来了无休止的追逐和痛苦,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欲壑难填”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时候的思维模式却是 “等××(A条件)实现以后,再做××吧”。而即使我们假设的A条件实现了,却又经常会再冒出一个B条件来,于是想要做的事情最终都没做成。正如“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慨一样。记得还有几种钱买不到的东西:感恩的心、健康的身体、称心的工作、深爱你的人、信赖你的朋友。这些东西的存在和对这些东西的渴望自然引发人们的反思,于是也就有了“活在当下”的说法了。有个《哈佛MBA与渔夫的故事》(详见附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我们类似的启发。

 

从自然之道出发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毁灭的道路,发展越快则离末日越近。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工合作,而且分工越来越精细,而如何分工则主要是受资本的逐利本性所决定了的,于是形成了“地球村”。很遗憾的是这个村子太大了,从某个层面讲,在某个地区生产某种产品似乎会更“经济和划算”,但那只是对贸易商而言,从资源消耗来说则是加大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最为直接的就是大规模的货物运输。贸易其实是不创造价值的活动,只是一种给从事该项活动的人带来物质财富的手段而已,至于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则可以用“为虎作伥”来形容。“人”的欲望无穷,从最普通的物品演化到籍由物质财富区分的阶层、社会地位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纵欲”的过程。人类可以说是大自然母亲怀抱中恣意妄为的小孩,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需索无度,同时还大手大脚地浪费,甚至像走进了苞谷地的猴子,糟蹋掉的比真正需要的还多。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但是这个“富”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虽然也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手一起抓,二手都要硬,但实际大家感受到的又是如何呢?是的,无可否认,现在绝大部分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以前比确实由了很大的提高,“商品”的花色、品种繁多,也似乎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生活上的便利。但是社会问题、健康问题却也同样在“与时俱进”,否则也不会出现什么环境污染、食品健康、金融危机了,至于精神疾病的比例,据专家称:20年来,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精神疾病总终身患病率从1.27%上升到1.35%。另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绝不仅仅是老年人)都面临科学养生的命题。这些都是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产物。而食品健康问题,从国外的疯牛病到中国的三聚氰胺奶粉,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大家的关注,于是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开始受到推崇。但有谁想过,这些东西在工业化还没普及前不都是唾手可得的吗??至于娱乐生活方面,现在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但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沟通又剩下了多少?对于刺激的追求,从烟、酒最终到毒品,这不也是需求吗?如果每个人只要有需求就都设法予以满足,那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还是回头说一下浪费是怎么产生的。由于国际分工并没有消除竞争,只是竞争的参与者相对减少、竞争者的块头变大。为了竞争,竞争者之间彼此压价、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有些是受到客户的压榨而被“逼良为娼”的),尤其是在一些尚未形成垄断的领域。虽然他们所消耗的资源大体相当,但品质和使用价值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它们各有各的市场),同时也出现了产品极大丰富的“繁荣”景象,这似乎是个好事情。但是如果考虑到“物尽其用”,那么资源的浪费就成了必然。这不就是那只糟蹋苞谷的猴子吗?不,比那只猴子还要可恶,因为猴子糟蹋了苞谷,苞谷的养分很快就回归田地增加了地力、不会带来什么环境污染,而人制造的商品则用到了各种各样矿产资源和能源,这些浪费对环境只有负面的作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像一场已经开赛了的长跑比赛一样,跑在前面的人可以多得到一些物质享受,于是大家都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地往前冲,不但可以给对手设置障碍,而且甚至宁可将自己无法占有的东西予以破坏也不留给后来者,这不就是博弈论中“公共地悲剧”的国家间博弈版本吗?正如哈定所说的:“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马克思同样也有句名言:“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社会的疯狂发展之路,正是走向毁灭的不归路。

当然,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破坏环境带来的恶果,于是不断采取一些似是而非的措施要去补救,但那些措施可以说是于是无补的,就像是在“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已经犯下了的错误”,最终水越搅越混,越走越远。

或许只有“反求诸己”才能找到化解的办法。福冈正信的《一根稻草的革命》可以说替我们找到了答案,就是螺旋式地回到原点,寻找内心的快乐,而不是通过对外物的攫取去寻找刺激,从而减少无谓的浪费和对自然的破坏。从实际操作来讲,就是尽量就近生产、销售、生活,简约生活,从而获得身心的平衡和安宁。当然这是个很难实现的目标,但如果从每个认识到这点的人开始实践,再不断地扩散影响更多的人,最终改变人类、自然的命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吧。至少实践者自身可以先受益,虽然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干扰,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禅归自然

                                20081115

附一:《哈佛MBA与渔夫的故事》

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甚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甚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呢!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在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附二:《奉献树》,

说从前有一家人,门前长了一棵树,这棵树年高德劭、枝繁叶茂,十分喜爱这家人的一个小孩子。这小孩饿了,它就让他摘果实吃;小孩渴了,它就叫他嚼叶子。等小孩子长大的时候,它又让他把枝叶割下来,编成一个花冠,送给他心爱的姑娘。

这样过了很多年,这少年娶妻生子,变得很富有。有一天他来到大树旁说:我已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要到远方去,请让我锯下你的树干,打造一条大船。树听了很忧伤,但忧伤的不是这冷酷的要求,而是要有很长时间见不到这少年了。就这样少年驾船走了。

过了好多年,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树跟前说:我就是那少年,我已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树说:很好,我已苦苦等了你几十年,幸亏我还有一个树桩可以做你的坐垫。老人拿起斧头砍倒树桩,做了一把躺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