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爱辉兴安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河东山村

当前位置: 首页 > 游记 >

老东北的民居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ckplayer/views/ckplayer.htm

  黑吉辽三省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历代以来本族迁移加上外族异化,生活习惯和民族体系都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满人入关及“闯关东”之后,东北各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加上东北牡丹江与齐齐哈尔等地又是明清流人的贬放之地,流人是被皇家流放到僻远荒蛮之地的罪臣,其本身都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及影响力,流人们在东北办学开厂,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加速促进了东北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交流,各民族的混居交融使东三省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东北的民居就极具地域风貌。

 

  东北的民居大部分特征与满人的影响息息相关,比如类似四合院的庭院布局。

  寒地城镇的人民在长期与恶劣条件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设计出了许多与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建筑。这类建筑由于就地取材,使用天然的建筑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原始、接近自然。一般来说东北的民居体系是由地窨子到四合院到一字肩格局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东北地区是天然的塞外草场,水草丰茂,这里早期的渔猎民族长年赶着自己的羊群迎着水草的长势而走,哪里水美草足便在哪里暂住,居无定所,不可能建造固定的居所,一直有着“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的居住习俗。所谓“巢居”,是选取径粗的树干,距地半米左右的高度搭设住处,上覆毡绒线毯保温取暖;而“穿地为穴”则是“穴处”的主要形式。这种地穴房东北民间称为“地窨子”或“地窝棚”。

  背风向阳、离水源较近的山坡上,选土层坚实不易塌方处,先向地下挖出深坑,顺着山坡走势在坑内立上几根房柱,柱上再加横椽,用芦苇绳结为帘状覆盖在横椽之上,用土培实,留出房门和采光换气用的小窗。房中砌火炕、很少搭板铺或床。地窨子省工省料,大多就地取材,需时则住,走则荒废,且保暖性好,隐蔽安全,很适合不在一地长期居住和常受外族袭扰的游猎民族使用,唯一的缺点是耐用性比较差,夏天来场急雨便容易出现坍塌的危险,通常每年都要换址重建。后来东北各族定居下来之后就多改为在地上建造房屋,地窨子则多被改为挖制用于冬季存贮蔬菜即后来的菜窖了,且菜窖四周也会用砖石之物加固,民国以后作为正式住宅的地窨子已经绝迹了。

  满人进关后,统一规划的四合院格局在中国大地上全面绽放。

  东北近代的四合院建筑体系完全受满人的起居习惯影响,东北流人最多时达数万人,且当时法律有坐罪一说,即一人犯罪全家遭殃,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流人举家入住东北时,将关内满人的生活习惯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传入东北,又结合东北冬长夏短气候寒冷的地区特点将关内民居加以改造,使东北民居在实用性、耐久性、美观性上都可以与中原地区民居媲美又独具地域特色,在广袤的关东大地上,过去几乎每处城镇都能见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四合院式的住宅群。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东北四合院和北京四合院在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大门的位置。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中轴线偏向一侧的角上,而东北的院门则设于南面正中。居中的大门大大方方,入门之后便正对院心,左侧是鸡犬相闻,右侧则是高高的向日葵和郁郁葱葱的苞米,临窗种上各种花草,无论从里边看还是从外边看,都觉得心里“敞亮”,很符合这里朴实豪爽的民风和东北人直来直去的性格。另外东北当时人口流动性很大,治安不好,如此布局只要门有异响,坐炕头上向窗外一探头便能看到大门方向。民国年间东北匪患猖獗,一些富户人家,为防止土匪“砸窑”,院墙都高两丈左右,墙头上还插着铁丝网,在院墙四角修有炮楼或以防御为主要目的的地窨子,埋伏下枪手,即使有几十人来进攻也能确保安然无事,可称为“堡垒式”四合院了。

  一字肩式格局则是应近现代的生活需要而兴的一种住宅格局。由一间正房及左右厢房构成,正房为左右两间大屋,中间是过道,直通后面的灶房,一般在灶间也开一后门,直通后面的院子。后面的院子又称“后园子”,植些日常蔬菜和烟叶。

  正房左右两侧为厢房,又叫仓房,左侧的厢房早年间一般是装爬犁、马车的,兼做马圈之用,现如今家家有四轮子拖拉机,冬天在屋里点上煤炉子,顺窗户搭了烟囱,就是一间暖库了,右侧的仓房则装些农具和打好的粮食,冬天要是吃什么需要细磨的面食,也在右侧厢房里架上磨盘啥的,做小生意的就把右侧厢房改建成豆腐房、小卖部、铁匠窑。这种正房在中仓房左右各一的住宅可以很好地将正房的两侧冷山墙保护起来,对冬季正房的采暖有相当的作用。

  当然了,除了有相当财势的人家住得起青砖瓦房外,一般人家主要还是居住在土坯草房里。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是土坯草顶的房子。

  所谓“土坯”,是用泥和草制成的“土砖”。其制造过程叫做“打坯”或“坨坯”。选择平整的坡地,和好泥,打坯的土选用微呈碱性的粘土,为使坯不易断裂,要拌上起到拉筋作用的细草,草多取细长柔软的马籽草,用铡刀将草切成两寸来长。打坯前都需制作木框的“坯模子”,将和好的泥倒进坯模子里,四角用拳头捣实,表面刮平,晾干后其硬度不亚于现在的红砖;另外还有一种土坯是就地取材的,选碱性大些的粘土地,一般这种地上都长了芦苇,挑个中雨左右的日子,这样雨后的土比较容易取又不易碎裂,待雨下透,赶了车出去,用一柄方铲直接在地里叉出大约一尺见方的土块来回家即用,方便快捷,但其坚硬程度和耐久性却不如手工的土坯好,一般这种坯只用于荒原上暂时居住的临时性住宅,久居的民房还是用手工打制的土坯效果好,住着也安全。

  东北民居的房顶不能直接像关内房屋那样用青瓦一盘完事,要以草覆盖。以加强保暖,草以芦苇为多,秋忙过后,将打回的芦苇以半寸大小直径扎成小捆并用细绳连接成帘状,一般房顶都要盖上个十来层,再抹上稀泥填堵缝隙,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拦加固。苫一次房一般都能保持三年以上。这样的房俗称“苫房”或“苇房”。每年开春小孩丫子做风筝的骨架常偷偷搭了人梯趴在这种房的边上抽取其中硬实的苇秆,若被人发现了就一哄而散,难免会招致一顿痛骂。土坯草房外表十分简朴,取材方便成本低,建造省时省力和厚墙厚顶、冬暖夏凉的实用性,使普通的农民和游牧者都能安身立命,操劳一天乐而归家。

  衣革食草的远古年代里人们都是合衣席地而卧,席子底下还有一层接地的粗布叫宴。“宴席”一词就出自此。但在东北,床却不受欢迎,家家都是以炕大为荣。炕大,屋子就暖和,也暗示着炕上睡的人多,预示着家里子孙兴旺,多子多福,而在东北,火炕历来有“在睡眠中自然养生”的美誉。

  在炕底烧火也是东北的一大发明,南方虽也有炕,却是很少用火,所谓:“炕热屋子暖”。所以搭炕也有其极其严格的工艺性和科学性,会搭炕的人在东北绝对是富裕户,每逢上冬,就会天天有人上门,提拎着一挂刚杀的猪肉或是新采的蘑菇。“灶上做着菜呢,酒也烫上了,前儿个和你约的,现在有空没?”,手艺人就肩上搭了毛巾乐呵呵跟了去,手艺人搭的炕,热的均匀,余热持久,屋里不反烟,灶上不倒灌回火,这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好炕。搭炕人的手艺一般都是祖上秘传,按照实际搭炕的大小长短等具体特征,手艺人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走砖”,搭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炕,走砖方式不同,炕的名称也不同,什么“万字炕”、“连二炕”、“花洞炕”等等,特别是搭到了显示技术的排搭炕洞“走砖”时,还要把无关人等全都请出去只留手艺人一个,以求技不外泄。

  炕沿的好坏也是一户人家贫富等级的反映,大户人家一般用三寸左右的桦木做炕沿,因为桦木硬且光滑,贫苦人家则多以杨木为炕沿,当年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谁家有个好炕沿都成为别人羡慕的好东西。炕上铺了用苇片手工编制的炕席,近几十年即使是睡炕也不铺炕席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牛皮纸糊过的平整的炕面,手头富裕的就铺上一块胶合板,刷上白漆,看上去就如一面镜子。在与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栅顶吊下一根长竿,称为“幔竿子”,用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可以放下,避免头顶受风着凉。炕头上常是放着正在发酵的面盆或是蹲着一两只逮耗子的猫,看上去温馨舒畅,家味十足。

  炕上摆放炕琴,炕琴为上下两层,上层叠放被褥枕头等寝具卧具,俗称“被格”,下层则装日常衣物,有比较稀有的零食或水果也藏在其中,东北的小孩子下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脱鞋上炕翻炕琴找吃食,摸到手了便掖到怀里撒丫子跑出去疯了。炕后头与灶间相通的是一扇小窗,方便由灶间向层内送刚出锅的饭菜,炕上家家都有一个小方桌,旧称炕桌,孩子写作业、大家摔扑克欻嗄拉哈有啥大事小情说个事儿什么的包括吃饭嗑瓜子都在这面炕桌上处理。

  烧炕是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只要吃饭、烧水、炕就是热的。除了一日三餐,平时烧炕则一般用“地火龙”,“地火龙”又称“地炕” ,就是将室内地下也修成烟道,在特别冷的季节加烧火地以提高室温,现在东北各地楼房中普遍采用的“地热”供暖方式应该就是脱胎于此。尽管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地面一起散发热量,仍然是温暖如春。

  与炕相通的侧面墙是分隔灶间与正室的隔断,用手一摸是热的,东北俗称“火墙”。其功用自然也是取暖。

  灶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每家的两口足可供小孩玩耍的大锅,一口锅用来保证一家人的吃食,另一口锅则用来给猪鸭鸡狗做饲料。东北的菜一般以“一锅出”、“杀猪菜”为主,锅里炖着粉条猪肉,锅边则摊着大饼子或是在杀猪菜上方架上笼屉蒸窝头,饭菜一起出,既丰盛又省时省力,灶间还可以顺带烤两穗苞米或是埋上两个土豆,更是事半功倍。

  早年的东北民居中有一个外乡人不太好理解的东西就是每家每户挂在窗外的一卷棉被。这些以深蓝色居多的棉被被一条细绳卷挂在窗子外面,其实这是东北特有的御寒物品——棉窗帘。

  棉窗帘不一定都是棉的,早年间棉花可是稀罕物,除了大户人家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所以更多的是用两层牛皮纸中间夹上粗布糊成的纸窗帘。人们将这种厚窗帘挂在窗子外面,晚上解开细绳放下来,捡两块砖头压好,御寒效果特别好,早上天刚亮,主事的女人就蹑着脚开了房门,将窗帘重新卷起来绑好。阳光便慵懒地直照屋来,悄悄地唤醒着酣睡的人们。

  卷完了窗帘,女主人的第二件事就是把狗窝的挡板打开,将看门的狗放出来。

  狗在东北又俗称“呗喽”,满族人崇敬狗,而东北又是满族的兴盛之地,东北人天生对狗有一种几乎圣洁的尊祟。游牧打猎,狗是人最忠实的伙伴和助手,又是看家护院的好管家,甚至有些通人性的狗还能在大人下地干活时照看家里的孩子。直到现在,东北农村还是家家有狗,大多还不止一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田园意境在东北乡下还是随处可见的风景。

  东北城乡的满族传统民宅,无论青砖瓦房还是土坯草房,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烟筒不是直接竖在屋顶,而是像一座小塔一样立在离房子三五米远的地方,民间称之为“跨海烟筒”、“落地烟筒”,满语谓之“呼兰”。

  前面说过东北房屋的屋顶多是用苇秆或茅草覆盖,厚厚的二尺多高,如果烟筒直接设在房顶上,灶间带出的火星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就把烟筒设在距房三四米远的地面上,再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达到排烟效果。这种烟筒大多用砖石垒成,外面烀上厚厚的泥,上细下粗,四四方方,有些人家图省事就用林中被虫蛀空的树干,截成适当长度直接埋在房侧,为防树干裂缝漏烟,用藤条密密捆上,外面再抹上粘泥,成为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典范之作。沈阳故宫清宁宫西山墙之侧,至今仍保留着一座高大的“呼兰”烟筒。

  烟筒与屋内连接的矮墙称为“烟筒脖子”,为防止冬季严寒时受冻影响排烟烧炕,冬天通常要隔三差五地在短墙下用点着的柴火加热烘烤烟道内结的冰以利烟道畅通。烟筒顶端要套上一只柳条筐或是用漏的水桶避免灌入雨雪,远远望去好像一个戴了帽子的关东大汉保佑着关东的老宅,别具韵味。烟筒的说道还不止于此,冬天把鸡窝搭在常有热气通过的“烟筒桥子”上,使鸡也能住在“炕”上,冬季仍可产蛋。民间还认为烟筒根是死人魂灵寄身之处,年节时此处烧纸祭奠。家中老人病重咽气之初,儿女要到烟筒根下喊“朝西南光明大道走”,谓之“指路”,是为阴阳两界之交互。

  东北农家院落里,常可以看到一种“空中楼阁”,用胳膊粗细的木桩做支撑,上架木板房,盖顶除木板外还可加桦树皮或兽皮,以防漏雨,仓底离地面较高,可以防止老鼠和家畜家禽偷吃糟蹋粮食,又避免距地面太近使粮食受潮发霉。四周的仓壁留有很宽的缝隙,以利通风。俗称“苞米楼子”或“苞米仓子”,满语称之为“哈什”。仓里苞米瓜子装的是满满登登,过年时,把“福”字贴在上面,喜兴圆满,一派富足安逸的景象。东北民间把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人们在这一天祭拜“仓神”,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米饭,在仓内摆上,中间竖直插一双筷子并上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责任编辑:wk12)
顶一下
(24)
92.3%
踩一下
(2)
7.7%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东亚生态大勘探

    这部纪录片是韩国人拍的,他们对长白山以北的大片土地患有很...

  • 钐刀打草

    在北大荒用钐刀打草那可是技术活。没有十天八天体验,掌握不...

  • 北大荒的月雾凇

    北大荒最美的冬季景观,当数雾凇。 咱们的二十团,也就是先后...